时间:2022-12-23 13:31:38 | 浏览:1143
在许多古装剧里,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桥段:吃饭前会用银针插入食物中,若银针前端泛黑就表明食物被人下毒。
在真实历史中,古人把银制成器皿,或剪成大小不等的银块用作日常交易的货币。那古人使用银针来验毒,到底靠不靠谱呢?
中国应当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为钟爱金银这两种金属的国家,没有之一。早在秦汉时期,银子就成为古人交易使用的货币。
金子更是不必提。前段时间,江西南昌出土的海昏侯刘贺墓就出土了许多“金饼”,由此不难看出,金子至少在两汉时期,是王公贵胄才能使用的“贵重物品”。
那大家想过没有,银子到底从何而来,古人利用什么办法制作出银子呢?
在自然界,银通常以单质化合态形式存在大自然中。银不与其他阴离子物质结合,如果有的人去地质公园博物馆参观过“自然银”,就会发现银这种物质在野外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多为毛发状和块状,甚至还有长成树枝状。
因为中国是“银本位”国家,在战国末年至西汉初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想方设法从铅矿、闪锌矿等矿物里面提取出银子。
然后经过冶炼,制成人们想要的形状。
那“银针试毒”到底是不是真的?
该典故最早出自宋代法医宋慈的《洗冤录》里:“若验服毒,用银钗皂角水揩洗过,探入死人喉内,以纸密封,良久取出,作青黑色。”
古装剧常常上演的“银针试毒”戏码,大家要清楚通过这种方式验出的“毒”,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毒”,通常是硫或者硫化物。
因为中国古代最常使用的毒药就是砒霜,砒霜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原料来自雄黄,就是初中物理课本上介绍过的硫化氢矿物。
古人制作砒霜的方法非常简陋,他们先研磨燃烧雄黄提取出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受制于技术不够成熟,提炼出的产品掺杂的硫化物的杂质。
既然砒霜里含有硫或者硫化物,那把银器插入混有砒霜的食物里,银子就会和里面的杂质,也就是硫化物或者硫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银。
因此,不是银针能试出毒,而是因为砒霜中的硫化物。
不信大家可以在家试试用银筷子插入到刚刚煮熟的鸡蛋黄里面,前端也会泛黑。
因为刚刚煮熟的鸡蛋里面也含有微量硫元素,臭鸡蛋含的硫元素更多,银器插进去就会立马变黑,难道我们能说煮熟的鸡蛋有毒吗?
因此,古人提炼技术不够成熟,制作的砒霜级别太低,若以现代工艺提炼的三氧化二砷,不仅不含硫化物,就是把银针泡进去几天几夜也不会发黑。
既然提到“银针试毒”这个典故,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在今年6月前后,有一个男子捡了一堆蘑菇回家炒菜吃,因害怕蘑菇有毒,于是便把银镯子放到菜里一起煮试毒。
结果还没吃两口,就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毒蘑菇里含有多种毒素,确定毒性较强的蘑菇毒素主要有鹅膏肽类毒素、鹅膏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奥来毒素……
这些毒素不同于硫化物,能与银制品产生化学反应,它们只能通过科学仪器才能化验出来。
与其说这名男子是中了毒蘑菇的毒,倒不如说是中了古装剧的“毒”。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人们长时间佩戴银器可以去毒。上了岁数的老人会给自己家的晚辈用纯银打造出手镯或者银项链,意欲身体健康。
其实,银饰品在市面上非常受欢迎,主要还是因为其可塑性,包括银光闪闪的金属特质。至于说银饰品戴在身上出现发黑现象暗示身体有毒,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银饰品发黑不代表佩戴者体内含有毒素,器物本身发黑是因为人体汗液含有硫元素,银和硫元素发生反应,形成硫化银附着在器物表面。一开始是小斑点,后来慢慢成片。
银饰品长时间不佩戴,即使放在抽屉里妥善保管,它也会与空气中的硫化氢气体产生反应,逐渐变黑。
网络上经常有视频博主教大家把变黑的银器放进可乐等碳酸饮料浸泡一晚,第二天就会闪闪发亮。
正是因为可乐等碳酸饮料会去除银饰品中的硫化物,才会让其焕然一新。
至于用银杯、银碗吃饭喝水,能够防止食物变质引起的中毒,这种说法还是有点靠谱。
银虽然不能验毒,但天生自带消炎抑菌成分,假如水中含有少量银离子,就能杀死大部分细菌。银离子进入细菌体内会破坏它的酶系统,使它死亡。杀死细菌后,银离子游离出来继续新一轮消杀。
其实大多数重金属离子都能杀死细菌,只有银离子较为安全,所以用纯银打造的茶具会售卖得比较贵。商家还会说长期使用银壶银碗喝茶能够延年益寿,还是稍微有一点靠谱的。
至于为何普通人家不太常用银餐具或者银器皿,原因就是金银导热非常快,且入手沉重,长时间不用还会氧化变黑。(包括价格过高)
记得有一次用银茶杯喝水,水已经不烫,但是嘴触碰到杯子边都会感觉特别烫。
所以“没毒试出毒”,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毒都会和银发生反应,所谓的“银针试毒”就是一个程序化的流程,只能起到一个安慰作用。
参考文献:
[1]《洗冤录详义》对古代法医学的总结与贡献,作者张翅,史学月刊 2008年09期 核心 CSSCI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好消息:关注公众号“中研网”,发送“联系方式,邮箱,姓名”,即可获取一份免费报告,速速来取!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影视器材租赁行业供需状况以某电子商务网站成交记录来看,摄影器材行业50%的订单在200美金以上。图表:摄影器材订单额分布数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看直播时,听到这样的介绍。“买白毫银针,也不是看白毫越多越好,毫毛多茶汤会浑浊,毫毛少的汤水更清甜透亮。”听完后,感慨良多,这番话肯定不能轻信。道理很简单,毫浑≠汤浑。泡白毫银
横潭原创,头条首发分享茶事,敬请关注梁朝伟、章子怡主演的《一代宗师》中有这么一句台词:“拳有南北,国有南北吗?”片中叶问掰饼的片段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那么对于白毫银针,您知道还有北路银针、南路银针的区分吗?现在市场上主流的白毫银针就是福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兴许是因为物候已经进入冬季的缘故,到了下午,气温会渐渐凉下来一点点。这时候喝一杯温热的白毫银针,是极惬意的事。室内不太流通的空气,带来的那一丝丝烦闷感,在银针过喉的那一刻,便轻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大家都听过,白马非马。但却没有听说过白毫银针,非白毫银针。当然,白马非马,是逻辑学上的一朵奇葩。而白毫银针非白毫银针,却是不懂白茶的人,制造的一个关于白茶的冷笑话。某君,喝了村
同一株茶树上可以采下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三种品类,它们外形不一样,香气和滋味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而同一个品类之间,也有着各种不同,如白毫银针就可细分为荒野银针、头采米针、抛荒银针等。今天来说说荒野银针、头采米针和抛荒银针三者间的不同之处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袭,湘,黛,是宝玉生命中三个极为重要的女性。宝钗倒不在他重视的人排名前三甲里。就像他跟黛玉拌嘴时说的那样,"我跟姑娘从小儿就在一处,不承想姑娘现在大了,倒把什么外四路的宝姐姐玉
茶禅一味 道德一源茶养道—专业专注茶饮禅养之道文:送炭老翁(space97)白毫银针当有人跟你兴致勃勃地谈论武夷红茶如何的好时,他可能说的其实是大红袍;大红袍本属青茶类,为半发酵茶。正是因为名字有“红”所以才会让一部分人误认为是红茶类。类似
在许多古装剧里,经常会有这么一个桥段:吃饭前会用银针插入食物中,若银针前端泛黑就表明食物被人下毒。在真实历史中,古人把银制成器皿,或剪成大小不等的银块用作日常交易的货币。那古人使用银针来验毒,到底靠不靠谱呢?中国应当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为钟
大热剧《猎罪图鉴》完结了,观众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要求赶快出第二季。《猎罪图鉴》受欢迎也是情理之中,编剧老师5G冲浪在线,剧中案件都是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或话题,牢牢抓住观众胃口,而在这部剧中我们也终于看到了刑侦剧的实力吐槽。比如剧中法医检验
以下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传说在古代,要知道食物里是否被人下毒就用银针扎两下,看看银针是否变黑,如果变黑了那食物里就被下了毒。很多的古装剧里也有这样的情节。但用银针试毒真的有用吗?中国古代有记载并且有名气的毒药主要有砒霜,鹤顶红,鸩酒。但因
文|奇史局编辑|奇史局一个17岁的小伙子因头痛难忍来到黑龙江省鸭江市的一家医院做检查。医生看了拍的片子后脸色大变,小伙子的体内竟然藏有四根银针!这是怎么回事?藏在心脏里的“针”2018年8月的一天,黑龙江省鸭江市医院来了一位特别的病人。这个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丨作者:村姑陈《1》小时候,我和李麻花喜欢四处翻书看。不小心看了一些禁书。说起来,禁书这个概念,其实是个比较灵活的定义。就像罗翔老师口中的口袋罪一样,包罗万象,适应性极强。比如,每朝每代,能列位禁
在古装宫斗剧中,必不可少的桥段就是银针试毒了,主角通过身边经验丰富的前辈的指点用银针或者银钗试了试菜,银针变黑了说明有人要害她。如此简便又快速的测试方法,实在是居家旅行宫斗必备之物。那么银针真的有这么神奇,能够试出食物被下了毒吗?银针可以试
近年来随着白茶的广泛流行,很多人对白茶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但依然有不少人,对白毫银针的外观、滋味等有着类似的疑惑,甚至误解。在诸多问题中,问得最多的莫过于白毫银针的“毫”有什么作用?购买白毫银针时是不是只要看“毫”就行?下面,小编来一一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