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4:24:27 | 浏览:381
一根银针,拿在手中轻巧的上下翻飞,随着时光的积累,而逐渐变得鲜活起来,一朵花一个蝴蝶,在布面上呼之欲出,这样的神奇就在我的眼皮底下上演,这里是黔东南的雷山,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的衣裙上了。
苗绣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中华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时,东谢苗族是“卉服鸟章”,即在服装绣上许多花、鸟图样。明代时,贵阳苗族喜用彩线挑成“土锦”,“织花布条”,“绣花衣裙”。清代文献记载苗族刺绣织锦的很多,如黔东清水江苗族刺的“锦衣”和绣的“苗锦”。古州苗族刺绣亦多,今榕江县平永地方一户苗族农民至今还保存着两套乾隆时代的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关于贵州、云南、川南、湖南、广西各地苗族绣花、织锦,各种史书及地方志多有记载。可见刺绣织锦是苗族人民美化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工艺,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看着这样的作品是不是叹为观止?热情的苗家朱姐从小就喜欢绣花,对苗绣倾入了自己的热爱。很多特别的图案都是她在生活中细心观察领悟,然后用灵巧的双手,把心里想好的图案,用一根银针,呈现在布面上,看着手下成型的作品,也特别有成就感。
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主要流传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聚集区。雷山的苗族服饰至今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苗绣也越来越向实用性发展了。
在西江千户苗寨,也许不经意间,你就可以看到一幅这样的画面,三两个苗族阿婆,围坐在一个角落里,边聊着家常,手上却一点儿也没有松懈,银针翻飞,至于绣成什么样的图案,她们心里面早就有数了。
苗族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在一起的,说是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密切的缠绕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意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这些残存着“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我们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
苗族一直都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叫“人比人,花比花”。说起来通俗易懂,所谓“人比人”,就是指姑娘们之间互相比歌赛舞,而“花比花”则是指在服饰上的织绣染。苗家姑娘们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要开始学习挑花刺绣,到了十四五岁,就已掌握了相当的技术。传授方式都是母教女,姐教妹和互相学习,没有拜师学徒的习惯。
苗绣不仅仅女孩子们喜欢,看到街头上走过来帅帅的小男生,拎着苗绣的电脑包,戴着苗绣的素色围巾,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啊。
【作者简介】雁行江湖,旅行摄影师,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请与作者联系。
(微信:317585025 微信公众号:J3175850525 微博:雁行江湖de歌)